(资料图片)
我国已有的7大经济特区中,深圳、厦门、珠海、汕头经济特区都为首批设立,数十年来的发展情况则呈现梯次状态。上述经济特区范围先后扩大至所在市全域,发展则渐次拉开差距。深圳砥砺十年后一路领先,而今已跻身一线城市,厦门在五大计划单列市阵列处于中间位置,在本省也仅位居第三,珠海、汕头在广东省内的位次位居中游甚至靠后。
2022年数据显示,首批四大经济特区的GDP总量都是2011年时的三倍,但基础底数差别明显,深圳以3万亿以上高居全国第三,仅次于京沪,也一直是千万人口、万亿GDP的资深成员,厦门、珠海、汕头则距离甚远。
遥看当年四大经济特区起步阶段,彼时虽然起步区面积差距极大,但深圳才是GDP垫底的那一个,汕头领先优势较大,几乎是位居次席的厦门GDP的2倍,是深圳的近5倍。而此后五年间,深圳GDP就几乎追平了汕头,厦门掉至第三,珠海垫底。当时各大经济特区的政策红利密集,远超其他城市,深圳和厦门均被划为了计划单列市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,深圳经济真正腾飞,GDP冲进了全国前20强,也遥遥领先其他三个经济特区,珠海依然垫底。
即将进入新世纪时,深圳的GDP已经位列全国第四,有望追赶排名第三的广州。而当时的汕头、珠海、厦门的同等级竞争对手已换成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城市。到了2011年,四大经济特区中GDP垫底的存在终于换成了汕头,此后珠海保持了对汕头的领先态势。
最初四大经济特区的划定,很大程度上与吸引产业投资相关,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应港、澳、台及部分海外投资,都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与政策优势的叠加。政策优势是经济特区的最重要标签,而从政策的倾斜力度上看,近十年来的汕头明显不如深圳、珠海,甚至厦门。
身为经济特区而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靠后、在全国范围也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超越,汕头远不复初设特区时的风光无限。而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潜力兑现情况来看,仍是深圳、厦门、珠海、汕头的队列位次。深圳的发展上限极高,厦门已经快要触及发展上限,珠海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,汕头则需解决新形势下深层次的发展难题。
标签: